【益陽茶故事】這張1950年的領條背后 有安化志士廖如愿的傳奇故事
4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為他平反,恢復名譽和黨籍。
廖如愿盡管一生經(jīng)歷曲折、坎坷,充滿艱辛,但無論在領導崗位還是作為普通群眾,甚至深陷囹圄,他對黨和人民的事業(yè)無限忠誠、無比熱愛和無私奉獻,他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領條和記賬傳票上的日期是1950年11月9日,是廖如愿任長沙茶廠廠長期間,這張領條和記賬傳票成了當時的歷史見證。
長沙茶廠成立之初,邊銷茶任務很重,只能一邊進行基建,一邊因陋就簡,利用購買的舊廠房和搭建的臨時棚屋,生產天尖、貢尖、甘引(以蘭州市場為主的黑毛茶,運涇陽壓制成茯磚)等黑茶。
安化黑茶加工的一道重要且特殊的工藝——用松柴明火烘培。彭先澤《安化黑茶》一書中描述如下:茶葉抖散后,薄鋪焙爐竹簾上,爐口燃松柴,其火氣由焙爐上竹簾之縫隙吸入,使茶葉漸次焙干,并著特殊之香氣,茶葉將干,加鋪一層至三層,厚以八寸為度,茶葉細嫩者,干燥至相當度,翻轉一次,經(jīng)三小時,茶葉即可充分干燥,焙爐每日可烘四次,每次約需松柴三擔,此種藉柴火焙干之茶葉,俗稱“烘胚芽”。
用松煙熏焙的黑茶,勁道猶烈,湯色紅亮,滋味濃厚,并有濃烈的松煙香味,其色香味都遠非日曬干燥或機器烘干的茶可比。因此,長沙茶廠在烘焙制作黑茶時,需要消耗大量的松柴,長沙本地松柴供不應求,就到安化、益陽等地采購。
這張領條內容如下:“今領到(在益陽已預支六成幣九十一萬八千元)中茶公司長沙茶廠發(fā)給由益陽裝運至長沙松柴(511型),每型運費三萬元,計運費一百五十三萬元。此據(jù)。1950年11月9日,船戶組長劉海鰲條”(注:當時為舊幣制,折合比率為1:10000)。
這張領條和作為傳票附件的“益陽復新運輸商行貨運副憑單”就是長沙茶廠當年采購松柴的證明。
益陽歷史上水運十分發(fā)達,民國初年,益陽就有“新民”“資興”“永康”“裕新”“廣太”“華元順”“永安”“利源”“陳太昌”“資太源”“工商”等12家船行,1929年以后,各船行均改為“運輸行”,運輸商行是為到港船只招攬業(yè)務、從中抽取傭金的組織。關于“復新運輸商行”的介紹暫時沒有找到,但可以判斷,它是益陽眾多運輸商行中的一家,這份憑單的發(fā)現(xiàn),也是研究解放前后益陽水運情況的資料。(原標題:【益陽茶故事】這張1950年的領條背后,有安化志士廖如愿的傳奇故事 轉載自:益陽新聞網(wǎng),作者:汪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