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具精品鑒賞
在茶具發(fā)展史上的不同歷史階段,茶具所包含的內(nèi)容是不一樣的;同樣,大致相同的同一種茶具,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抑或在不同的地方,其稱呼往往是不一樣的,現(xiàn)選擇一些在中國茶具發(fā)展史上有過重要作用,而且有實物存世,又有文物價值的茶具精品,簡析如下。
1、東漢陶茶碗
這件茶碗,是泥質(zhì)灰釉陶器,東漢時燒造。其造型是弧壁,敞口淺足,平底。制作上采用拉坯成型,裝飾上無任何刻劃,利用拉坯時留在胎坯上的自然弧紋,形成以較高的藝術美感。東漢,飲茶和茶業(yè)雖然已獲得某些發(fā)展,但陶碗還是作為食器和飲器混用的,沒有分離出來單獨作茶具用。漢代全國大一統(tǒng)的局面,使全國各地的日用陶器和墓內(nèi)隨葬器皿的品種與形制,大部分相類同。東漢時,江南已燒造出成熟瓷飲具等器具,這件東漢的陶茶碗吸收了瓷器制造的工藝技術,既是一件實用的日常用具,又色調(diào)絢麗美觀,是東漢時的代表性飲具。
2、三國魏玉杯
這件玉杯,通高130厘米,口徑50厘米。為筒體直腹,有圓餅形高足,通體光素,雖無花紋裝飾,但切割規(guī)整,曲線流暢;又經(jīng)拋光,富有光澤感,表明雕琢此玉杯的工匠有很高的工藝水平。加上玉杯是由溫潤潔白的和田玉雕琢而成,故而成為一件難得的玉器珍品。
用玉石加工成杯,一般不采用雕刻工藝。因為玉的質(zhì)地堅韌,而通常使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剛砂加水研磨琢制而成。為此,制玉不稱雕玉,而稱琢玉。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魏(公元220-265年)能琢出如此精致的玉杯,實屬不易。這件玉杯,當時作為飲食器具,并非是供茶專用的。
3、北齊白釉蓮瓣紋罐
這件白釉蓮瓣紋罐,通高為19.0厘米,口徑為75厘米,為一色白釉。腹呈圓鼓形,有圈足,口頸適中,肩有四系,提攜時既穩(wěn)妥,又方便。值得說明的是,北朝時,瓷器還是一種新興的產(chǎn)品,主要供社會上層人士使用,屬高檔消費品。尤其是白釉,更是問世不久。其造型、紋飾,雖是仿照漢代的銅器或陶器形制,但作為瓷器,特別是白瓷仍是彌足珍貴。另外,罐上腹部的蓮花瓣紋,一般認為是從東晉開始才有的,而見于茶具上,這還是最早的歷史實物見證。在存世的茶具作品中,它與同類的白釉蓮瓣紋罐相比,也堪稱是我國最早的盛茶器具。
4、隋白瓷碗、盤
這件白瓷碗盤,有五只碗和一個盤組成套件。碗呈杯形,大小一致為圓口,深腹,近直壁,有圈足。盤系碟形,盤徑285厘米,其下有三足,足呈圓環(huán)狀。盤的大小正適合容納五只小茶碗,兩者十分相配。加之同為一色白瓷,釉色光潤,有一種雅致潔凈之感。
史學家認為,我國在隋代以前,制瓷業(yè)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帶,入隋后,北方制瓷業(yè)有了發(fā)展,目前已發(fā)現(xiàn)的隋代遺窯,有很多分布在陜西、河南、山東、河北等地,它們制造的器件以生活用具為主,當時生產(chǎn)的茶具有碗、壺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