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茶歷史源流和工藝
乾隆年間趙學敏所撰《本草綱目拾遺》(公元1765年)一書亦載:云南志·普洱 山在車里軍民宣慰司北。其上產(chǎn)茶,性溫味香,名普洱 茶。
至此可知,“普洱 茶”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,其名隨地名更替,當時的普洱 茶應是指車里軍民宣慰使司(駐今景洪縣景洪,轄地較今西雙版納略闊)轄地普洱 (今普洱 縣)所產(chǎn)之茶。且由車里軍民宣慰使司派遣一頭目加以管理,遠銷西蕃等地,制法參考了中原傳入的較先進的蒸青團茶制法,已有所改進,但技術有待提高。
明太祖朱元璋歷行“茶馬政策”,于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下詔“廢團茶,興葉茶”,促進了炒青綠茶的發(fā)展。但云南地處邊垂,未經(jīng)中原統(tǒng)治,并未受其影響。
至明末清初,西南各省屢遭兵燹戰(zhàn)亂,清人揮兵南下平定三藩之亂后,重建統(tǒng)治秩序,恢復和發(fā)展原有的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,又一次帶來中原先進的制(炒)茶技術。
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后,云南各地先后收歸清政府統(tǒng)治,雍正四年(公元1726年),清政府指派的云南總督鄂爾泰在云南推行“改土歸流”政策,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設置普洱 府治于寧洱,列普洱 茶為貢茶,獻于皇室,使普洱 茶進入了一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。
清人倪蛻于《滇云歷年志》(卷二)(公元1737年)記載:“雍正七年己酉,總督鄂爾泰奏設總茶店于思茅,以通判司其事。六大山產(chǎn)茶,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發(fā),各販於普洱 ,上納稅課轉(zhuǎn)行,由來久矣。至是以商民盤剝生事,議設總茶店,以籠其利權。于是通判朱繡上議,將新舊商民悉行驅(qū)逐,逗遛復入者俱枷責押回。其茶令茶戶盡數(shù)運至總店,領給價值,私相買賣者罪之;閲烂埽裆蹼y堪。又商販先價后茶,通融得濟,官民交易,緩急不通。且茶山之于思茅,自數(shù)十里至千余里不止,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,人役使費繁多,輕戥重秤,又所難免,然則百斤之價,得半而止矣。若夫遠戶,經(jīng)月往來,小貨零星無幾,加以如前弊孔,能不空手而歸?小民生生之計,只有此茶,不以為資,又以為累。何況文官責之以貢茶,武官挾之以生息,則截其根,赭其山,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。”
在雍正七年,云南總督鄂爾泰奏請朝庭,于思茅廳選址設立官辦的茶葉總店,指派朱繡任通判之職,親自掌管總茶店,對普洱 茶實行專賣制,六大茶山所產(chǎn)之茶,茶農(nóng)采制后需全數(shù)運交位于思茅的總茶店,待選辦貢茶入貢后方分由民間販賣。
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4年)的官方文告《禁壓買官茶告渝》中有“每年應辦貢茶,系動公件銀兩,發(fā)交思茅通判承領辦送”的文字,可知當時的普洱 茶,雖產(chǎn)于六大茶山,但是集中于思茅集散,貢茶采辦亦在思茅。
清朝以來,普洱 茶進入一個歷史的極盛期,清·阮福《普洱 茶記》(公元1825年)謂之:“普洱 茶名遍天下。味最釅,京師尤重之。”安徽茶葉網(wǎng)ahcyw.net
這一時期,也是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