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馬古道起點易武
易武茶山位于六大 茶山的東部,緊靠中老邊境,面積約750平方公里,是六大 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,它包括易武正山、漫撒茶山、曼臘茶山在內(nèi),因面積較大,也有人將易武茶山稱為易武茶區(qū)。倚邦土千總曹當齋的后人曹仲益先生生前在回憶文章中也寫道:“六大 茶山易武占一山半!闭f明歷史上易武茶山的面積在六大 茶山中居首位。
關于六大 茶山的地名,史書中有不同的記載,清道光年間的《普洱府志》中有漫撒無易武,光緒年間的《普洱府志》中漫撒換為易武,茶山地名的更換,折射出各茶山的興衰和茶葉加工、交易中心的轉(zhuǎn)移。(依照《普洱府志》記載,筆者在此將漫撒茶山歸入易武茶山的范圍)。
易武地名為傣語,意為“美女蛇居住之地”,因易武有個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。易武在唐代屬南詔銀生節(jié)度管轄,元代屬車里軍民路,明代屬車里宣慰司,明隆慶四年(1570年)車里宣慰將其轄地劃分為12個版納時,易武與倚邦、整董合為1個版納,稱版納整董,漢話則稱茶山版納。清順治十八年(1661年),吳三桂將易武、倚邦劃入元江府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云貴總督鄂爾泰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,車里宣慰司所轄的瀾滄江以東的6個版納劃歸普洱府,易武也隨之劃歸普洱府,易武茶山成為普洱府的貢茶收采地。進入民國后,1927年易武劃歸鎮(zhèn)越縣,1930年易武街成為鎮(zhèn)越縣治所駐地。
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區(qū),種茶歷史悠久,早在唐代已有濮人(布朗族、佤族、哈尼族等)在易武居住種茶,易武的漫撒山現(xiàn)還保存有幾十畝樹圍超過1.5米,樹高達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,這片特大型古茶園茶樹樹齡已超過千年,為濮人所種。
依據(jù)古茶園、古村寨遺址來看,明朝中期漢人還沒進易武時,易武至少已有5000畝以上的茶園,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的漢人進入易武,開始在易武販茶或制作土特產(chǎn)品出售。普洱府成立時,當上易武土把總的伍乍甫,其祖父便是早期到易武經(jīng)商的石屏人。武乍甫當上易武土把總后招募了大量石屏人到易武開茶園,易武的老茶號全是石屏人創(chuàng)建,時至今日,易武人講話仍是石屏腔。
清乾隆年間是易武茶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的時期,從乾隆初年開始,普洱府對茶葉的壟斷經(jīng)營放寬,上萬的漢人涌進易武,在易武改造老茶園,開建新茶園。經(jīng)過四五十年的拓墾,易武新增茶園3萬畝以上,到乾隆末年,整個易武茶山南至易比,北至倮得,100多公里長的山梁上茶園呈帶狀連接,百里易武,山山有茶園,處處是村寨,商旅來往不絕,山道馬鈴聲充耳,一派興旺景象。
漢人進入易武,漢文化也大量傳播進易武。漢人們信奉各種神靈、崇拜英雄圣人,漢人們還注重同鄉(xiāng)故里宗親氏族關系,為著精神理想的寄托,為了同鄉(xiāng)故里宗親氏族的聯(lián)結,漢人們熱衷于建蓋廟宇、會館。漢人們建得最多的廟是關帝廟,易武街、麻黑、曼秀、易比、漫撒、彎弓、曼臘、曼乃村村有關帝廟,信奉關帝成為大多數(shù)茶商、茶農(nóng)的精神追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