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春佛手茶品質比較優(yōu)勢研究|郭雅玲
佛手茶主產區(qū)主要分布在玉斗、蘇坑、坑仔口、東關、達埔、錦斗、湖洋等,近年來的名優(yōu)茶多產于此地帶,是當地茶農提高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。品茗賽茶十分普遍,永春縣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經常舉辦烏龍茶茶王賽,全縣每年舉辦一次。在第四屆蘆柑節(jié)茶王賽上,永春佛手茶王 0.5公斤被馬來西亞大地茶行以 5.1萬人民幣標得,大馬《光明日報》即以專版報道。馬來西亞著名詩人、書法家任雨農先生品嘗永春佛手茶后大為贊賞,欣然題詞“佛手回春”。著名詩人余光中為此抒懷:“桃源山水秀,永春佛手香”。
3 精湛生產技術創(chuàng)造優(yōu)良品質
佛手別名香櫞、雪梨,原產安溪金榜騎虎巖,無性繁殖系品種,是我國特有的茶樹良種,系灌木大葉型。分枝稀疏,枝條細軟如蔓,披張到地,葉大,多為卵圓形,主脈彎曲,葉面扭曲不平,開花少,不結實。佛手茶分紅芽佛手和綠芽佛手兩種,永春當前栽培以紅芽佛手為主。佛手產量高,在永春縣平均畝產干茶75公斤以上,北硿華僑茶果場近千畝平均畝產125公斤,并曾獲得小面積(3畝)畝產干茶500公斤的記錄。永春茶農長期實踐,總結佛手茶的栽培與加工經驗。1.打頂抽枝剪結合平剪培育樹冠。2.多肥勤施,發(fā)揮大葉高產優(yōu)勢。3.合理采摘結合剪穗。4.按種性特點制定合理初制工藝。
永春佛手茶以閩南烏龍茶工藝為基礎,其初制工藝流程為:鮮葉采摘→涼青→曬青→涼青→搖青→殺青→揉捻→初烘→包揉→復烘→復包揉→足火。
春茶開采于4月中旬-5月中旬,占全年產量的40%,秋冬茶9月上旬--11月上旬,產量約全年的20%。佛手茶的采摘標準是駐芽二三葉,采摘時宜選青晴朗的北風天,當地習慣下午采摘,采摘時應避免芽葉機械損傷,保證芽葉的新鮮和勻整。
佛手品種鮮葉形態(tài)特點表現為葉張大,葉肉肥厚,質特柔軟,葉面角質層薄,葉片結構觀察結果表明,葉肉總厚度235μm,柵欄組織厚度 90μm,均低于梅占品種,佛手葉片氣孔大小36×27μm,分布密度較小,每平方毫米 90個。
采三葉駐芽梢進行生化分析的結果表明,茶多酚總量27.86%,兒茶素總量173.55mg/g,其中酯型兒茶素107.05mg/g,非酯型兒茶素66.50mg/g,氨基酸總量2.03%,水浸出物總量37.80%。青葉在制過程表現容易發(fā)酵,茶汁膠粘。
根據佛手品種的鮮葉特點,制作要點掌握輕度曬青,中度做青,搖青次數3-4次,做青歷時約7-9時,做青適度葉即行炒青,采取適溫快速勻炒,揉捻約4-5min,而后轉入烘包造型,須進行三烘三包揉,促使其形成扭曲緊結似海蠣干的外形,足干分二次,烘溫分別為100、80℃,慢焙直至出現花果香。
永春佛手茶品質特征,主要表現為外形條索緊卷圓結,肥壯重實,勻整美觀,色澤砂綠油潤。內質香氣馥郁幽長而近